隨著科技發展,家用空氣清淨產品已然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設備之一。PM2.5淨化新風系統,將室外冷熱空氣過濾後引進,藉由全熱交換器調節室內外空氣溫度,再透過HEPA濾網濾淨過濾室內粉塵、毛髮、花粉、PM2.5細懸浮微粒和甲醛等過敏原,過濾PM2.5淨化新風系統可替室內帶來新鮮舒適的空氣。

根據統計,美國人平均每年花費250萬美元在家用的空氣清淨相關設備上,而且大部分是為了過敏問題才購買,這也是空氣清淨機大力主張的產品功效,但是科學家們研究卻發現不是每一種都真的有效,有些甚至會產生臭氧,影響健康 (GRABIANOWSKI, 2016)。

綜觀目前市面上販售的空氣清淨機,大致可分為以下不同技術:濾網式、電暈技術、吸附式以及UV光紫外線式等 (Beres, 2014),每一種技術能解決的空氣問題不同,以主流的濾網來說,針對粉塵、花粉等顆粒物質最有效果;吸附式如活性碳對「異味」最有效果;電暈式也是對粉塵、細懸浮微粒最具效果 (Consumer Report, 2007),除了選功能外,還必須考量使用空間、範圍、耗材、以及使用目地等因素。
 
根據Sublett的研究,室內擺放空氣清淨機需考量四大因素,分別為「空氣流向」(air flow)、「空氣清淨機的平衡」(balance of air filter attributes,與擺放位置、有效範圍和風流相關)、「滯塵力」(dust-holding capacity)以及「過濾效率」(filtration efficiency) (Sublett, 2011),點出了空氣清淨不是擺了就有效,怎麼擺放、怎麼使用PM2.5淨化新風系統,才是重點。

不少研究也指出,有些人在使用空氣清淨機上會有些錯誤的迷思,例如有人認為使用高效的濾網及可過濾所有汙染源,實際上,永遠都有「未淨化」的空氣(unpurified air),而空氣是流動的。再者,濾網能夠解決的問題有限,若未適當清潔濾網,濾網很可能成為另一個病毒細菌的溫床 (Tapping, 2016)。
 
大多數空氣清淨機使用「循環」的方式達到空氣潔淨,透過一次次空氣過濾,讓空氣變得「越來越乾淨」。因此,空氣清淨機並非開啟了就立即見效;再者,若人活動位置離空氣清淨機較遠、不在出風影響的範圍內,要「享受」到潔淨空氣也需要時間醞釀。


 
來源: ETtoday 新聞雲

arrow
arrow

    lid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